官微

微信服务

新浪微博

下载客户端

中国军视网APP

iOS版

中国军视网APP

安卓版

下载手机客户端

首页 典范正文

2018-08-06

解放军报客户端

耿龙

周圆 周海涛

老兵 先进事迹 科学家 林俊德 英模事迹 国防科技事业

分享到:
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×
打开微信,点击底部的“发现”,
使用“扫一扫”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。

4437e6581d0e186a069a2a[1]

林俊德在试验现场采集数据资料。(资料照片)

  人物简介

  林俊德,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原总装备部某基地研究员。

  1960年10月1日,他用一根扁担,一头挑着书籍,一头挑着简单的行李,投身中国核试验事业。

  1964年10月16日,张爱萍将军依据他测得的冲击波数据,向周恩来总理报告我国首颗原子弹爆炸成功。

  2001年12月,他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,依然殚精竭虑奋战在国防科研试验第一线。

  2012年5月31日,他在病房里9次要求下床工作,在电脑上连续整理科研资料近3个小时,拼尽最后一丝气力后,溘然长逝,享年75岁。

  在林俊德战斗和生活一生的马兰核试验基地,自1958年组建以来,我国在这里成功地进行了45次原子弹、氢弹、导弹核武器试验。而林俊德从1960年大学毕业参军入伍以后,他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任务,领导完成了一系列重大科研任务,有力地推进了我国核试验水平与发达国家同步,为打破西方大国“核讹诈”,铸就国家强大核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。

4437e6581d0e186a06b72b[1]_副本

生命中的最后3天,林俊德让人把办公桌搬进病房,争分夺秒地整理科研资料(2012年5月31日摄)。新华社发

  (一)

  胆管癌晚期。

  面对生命的判决书,林俊德脱口而出的是:

  “我是搞科学的,最相信科学。你们告诉我还有多少时间,我好安排工作。”

  从林俊德住进西安唐都医院到去世,只有8天时间。也就是从这一天起,林俊德加速了他数十年如一日的“读秒人生”。

  同事、学生、亲人纷纷来到医院看望他,林俊德说:“我没有时间了,看望我一分钟就够了,其他事问我老伴吧。”

  入院第3天,从重症监护室一出来,林俊德见到护士的第一句话就是要手表,说要看时间;醒来后,林俊德拉着主治医生的手说:“我是搞科研的,一不怕苦,二不怕死,现在最需要的是时间。”他强烈要求转回普通病房:“我的时间不多了。”

  5月29日,林俊德从重症监护室转到普通病房。为了减少干扰,他两次让医生拔掉导流管和胃管,他反复对医生说:“带着管子工作不在状态,我需要的是时间和效率。”最后,医生给他拔掉了3米多长的导流管。

  5月30日下午,林俊德几次向家人和医护人员提出把办公桌搬进病房。谁也不敢答应。基地领导前来看望,他说:“我只有两个要求,一是不再作治疗了,二是请你说句话,让他们把办公桌搬进来。让我工作,我可能还能多活几天。”基地领导含泪同意他的请求。

  5月31日,住进病房第八天。从早上7时44分到9时55分,林俊德不断提出要下床工作,这时的他极度虚弱,努力想要自己坐起来,走到办公桌前。试了8次,都没有成功。第9次,他终于起来了。

  9时55分,学生和护士一同把林俊德扶到办公桌旁。他说:“我的时间太有限了,你们不要打扰我,让我专心工作。”

  他的视力已经模糊,几次向女儿要眼镜,女儿告诉他,“眼镜戴着呢”。

  12时30分,大家把林俊德扶到床上。下午,林俊德陷入昏迷。

  19时40分,林俊德停止呼吸,过了几分钟,又恢复呼吸。

  20时15分,心电图成直线,林俊德平静地离开了。

  (二)

4437e6581d0e186a06e52c[1]

  悭吝的时间不肯给这位可敬的科学家临终的从容。

  技术方案需要梳理完善。关于基地建设发展路线,他陆陆续续、零零碎碎写下了许多思想片断,分散在电脑的各个文件夹里。如不抓紧形成系统化的总体方案,那些灵感将成为散落一地的珍珠,再也串不起来。

  科研资料需要整理归档。包括学术思想、技术思路、实验总结和各种数据、图片、图表,都在电脑里以复杂的编号形式保存着。如不抓紧整理,诸多国防科研的重要课题、尖端项目资料将被淹没在浩如烟海的文档资料中。

  学生论文需要审改评阅。2名博士生即将进行论文答辩,没有导师的意见,不仅学生毕业要受影响,两个前沿课题的进度也将延缓。

  ……

  唐博士自己的博士论文,就是林俊德在生命最后3天中批改完的。这份130页、8万多字的论文上,留下了林俊德338个颤抖的笔迹,这也是院士一生的最后手迹。

  可是即使如此“拼命”,林俊德还是带着遗憾走了。

  有计安家国。林俊德说“我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,就是核试验,我很满意。”

  无心许禄田。林俊德一世甘做淡泊人,直到去世,他依然是没有任何“兼职”的院士。

  林俊德的遗憾,是对于家庭的亏欠。

  林俊德弥留之际,黄建琴紧握着他的手,伏在耳边喃喃说道:“老林啊老林,这是我第一次把你的手握这么长时间……”黄建琴心说,相伴45年,“他去世前住院那一阵子,是我们俩在一起最长的一段时间。”

  弥留之际,他留给儿子、女儿的话,仅仅只有5个字:“照顾……好……你妈……”

  去世前,他强忍病痛审阅学生8万多字论文;一直念叨要给孙子、外孙写封信,却没抽出时间来。

  (三)

  即使在生病之前,林俊德也一直是“跑”的姿态。

  或许,对于军人林俊德而言,“冲锋”二字更为准确。

  在基地某试验区的角落里,有个土坑。这个不起眼的土坑,是林俊德主持的某项重大国防科技试验发端地!

  300多天,林俊德每天和学生一起爬上爬下,兜里装着卡尺,手里拿着相机,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。土坑越挖越大,科研成果也越来越丰富。那段日子,林院士每天一身汗一身泥,看守试验工地的师傅以为他也是临时来谋活计的,还劝他年龄这么大了悠着点干。后来,单位同事知道此事后,就戏称他为“民工院士”。

  林俊德曾说:“一个人的成功,一靠机遇,二靠发狂。一旦抓住机遇,就要发狂工作,效率就会特别高,看似不可能的事就可能了。”

  他工作上的“发狂”,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勤奋——

  一年春节,大年初一同事冒雪到他家去给他拜年,没想他一大早竟然跑到办公室去加班了。

  正是靠着这种“发狂”,一代代像林俊德这样的人们才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——

  1964年,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,我国成为继美、苏、英、法之后第五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。

  1967年,我国成功地进行了首次大当量氢弹核试验。从原子弹到氢弹,我国只用了2年8个月,而美国是7年4个月,苏联是4年,法国是8年6个月。

  世界核爆史上,记载着这样的一组数字:美国和苏联先后进行了上千次核试验,法国也进行了200多次,而中国,只用45次核试验,便实现了既定目标。

  林俊德有一块手表,不过是一块极其普通的国产石英手表。表壳磨得已有些斑驳,表带还裹着胶布。

  过去15年里,林俊德一直戴着这块表,视如珍宝——这是他参加母校浙江大学百年校庆时发的纪念品,价格不过几百元。

  林俊德去世后,护士想把这块表摘下来。黄建琴劝阻了:“老林喜欢,就让他带着走吧。在那边,看不到时间他会不习惯的。”

  遗体告别仪式上,陪伴林院士的除了他钟爱的军装,还有这块手表。


  短评:

  一个老兵的"冲锋"人生

  ■周海涛

林俊德

  生命最后时刻,林俊德仍坚持下床工作,9次尝试之后才站起来,到底是一种什么精神在支撑着他?

  1960年参军入伍后,他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,在国防科研一线工作了大半辈子。与长达50年的科研生涯相比,他与妻子相处的时间却少得可怜,“他去世前住院那一阵子,是我们俩在一起最长的一段时间”。与卓越的贡献相比,他直到去世都没有任何“兼职”,甚至压根儿没有时间考虑名利。因为,他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,就是核试验。

  对于新中国来说,核试验是一场前所未有的“硬仗”。与美苏等大国相比,我们的起跑本身就已经落后了,所以林俊德等一代人身上的担子很重,铸就核盾既是价值追求也是历史责任。

  林俊德说:自己一不怕苦,二不怕死,现在最需要的是时间。对于军人来说,“不怕苦,不怕死”只是基本要求,能不能打胜仗才是根本。林俊德之所以临终仍在争分夺秒地工作,是因为砺剑铸盾没有完成时、只有进行时,尖端项目和前沿课题是其不变的追求。

  今天,国防和军队改革正在进行时,我们应当如何作为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?不管未来岗位怎么变,但我们的使命任务没有变,就是要争做当兵打仗、带兵打仗、练兵打仗的合格军事人才。

  从这个意义上讲,广大官兵等不得、慢不得、观望不得,必须像林俊德那样时刻保持“冲锋”的状态。

责编:耿龙

每月榜单
用户评论